十歲是天真、輕省的。十五歲是叛逆、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十八歲難掩終於長大成人的興奮和期待。廿二歲呢?肩上慢慢地感受到一股叫「責任」的重量。
一旦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原來不僅僅代表生活模式轉變,更無可避免地承擔起以前未有的責任。責任來自公司,來自朋友,來自家庭,來自社會,來自自己,有如溪流,百川而匯,終成汪洋。
廿二歲的人要為自己負責--這是社會的期望。門票不再有半票,學生八達通失效,意味今後一切,社會再不負責,你要自己把一切扛起。
出來工作要付家用--這是家庭的期望。不是教會奉獻,想給多少就多少;是家庭有多少需要,就相應要有多少。
還有朋友要關心呢?還有上司的工作要求呢?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期望,就得責任。期望的種子越多,收成的責任就越多。農作物收成豐富,沒有農夫會想吃不消的問題,因為過剩的可以售賣圖利。但責任是不能賣的,吃得消就吃得消,吃不消就吃不消。吃不消的,就成為一種無形但實在的重量,叫壓力。
我這才稍稍明白巴士阿叔的明言:「我有壓力,你有壓力。」隨長大,才領會原來意義這麼深沉,像銅鑼的聲音,低沉,但敲響心靈。
金錢和時間,這兩樣屬於我但可以與人瓜分的東西,廿二歲變得那麼不夠用。我想,都因為我肩頭上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的重量。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我的時間表
每周時間表:
充塞得有點叫人難受。有那麼多其他事情要做:做功課、打簿、交電話費、看電影、看書、買日用品、剪頭髮……可以安排在甚麼時候做呢?
所以,最近一兩個星期都陷在一種深沉的抑鬱裡,壓力沒試過這樣大、這樣實在。想做好甚麼事情都不夠時間做好,真是一件叫人灰心的事。想:是否第一步就為自己安排得太多?這問題,沒有答案,「是」和「不是」都無陵兩可。
現在到了週末,心理似乎平衡了些,可能因為交了功課,少了點負累。但還是要花點時間搜尋一下journal, 看看有甚麼題目可作學期終的research proposal。
很少寫沒有結論的文章。只是,面對着這樣前所未有地複雜的生活,如同蜘蛛網的絲糾纏不清,又可以有甚麼結論。至少暫時沒有吧。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早 | 教會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唱歌 |
午 | (教會)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教會 |
晚 | 練歌 | 上堂 | 練歌 | 練歌 | 上堂 | 練歌 |
充塞得有點叫人難受。有那麼多其他事情要做:做功課、打簿、交電話費、看電影、看書、買日用品、剪頭髮……可以安排在甚麼時候做呢?
所以,最近一兩個星期都陷在一種深沉的抑鬱裡,壓力沒試過這樣大、這樣實在。想做好甚麼事情都不夠時間做好,真是一件叫人灰心的事。想:是否第一步就為自己安排得太多?這問題,沒有答案,「是」和「不是」都無陵兩可。
現在到了週末,心理似乎平衡了些,可能因為交了功課,少了點負累。但還是要花點時間搜尋一下journal, 看看有甚麼題目可作學期終的research proposal。
很少寫沒有結論的文章。只是,面對着這樣前所未有地複雜的生活,如同蜘蛛網的絲糾纏不清,又可以有甚麼結論。至少暫時沒有吧。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工作之後
(一) 最想放假。
(二) 時間過得很快。
(三) 時間不夠。回家休息娛樂片刻就睡,睡醒又匆匆忙忙回公司。
(四)比以前更覺得需要運動。會享受鍛鍊身體與曬太陽的樂趣。
(五)發現外面的人原來可以冷冷的,沒甚麼人情味。
(六)發覺現有的友誼很好。
(七)沒時間到戲院看電影了。
(八)會坐巴士去吃午飯,餐後坐的士回公司。
(九)每早看兩份報紙,兩種語言,過兩條隧道,轉兩次車。
(十)眼袋大了。
(十一)已經想聖誕節了。
(二) 時間過得很快。
(三) 時間不夠。回家休息娛樂片刻就睡,睡醒又匆匆忙忙回公司。
(四)比以前更覺得需要運動。會享受鍛鍊身體與曬太陽的樂趣。
(五)發現外面的人原來可以冷冷的,沒甚麼人情味。
(六)發覺現有的友誼很好。
(七)沒時間到戲院看電影了。
(八)會坐巴士去吃午飯,餐後坐的士回公司。
(九)每早看兩份報紙,兩種語言,過兩條隧道,轉兩次車。
(十)眼袋大了。
(十一)已經想聖誕節了。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生命樹》──生命的覺醒
星期五看完電影《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後,已經想寫一寫status,或者寫一篇blog。不過,覺得自己花不起一兩個小時來寫,就沒了回事。今早,無意中拾起昨日的明報副刊,驚喜發現竟然刊載了為《生命樹》所寫的一系列評論,所獲甚豐,心中情感淘湧地再又激盪──我不能再忍住不寫了。
《生命樹》真是一套挑戰觀眾的電影。我看了起首的十五分鐘,已經心想再過一會兒有多少觀眾會離場。如我所料,有人離場,卻出奇地少。要不觀眾都跟電影相當投契,要不都一併倒頭大睡了。畫面上有宏大的情境,一幕接一幕:宇宙的浩瀚、太陽的沸騰熾熱、瀑布的力量、火山的猛烈爆發……在觀眾沒有設防下不經意溜進來,然後一直一直逗留,長得令觀眾開始不自在,開始希奇不知道在發生甚麼事。畫面突又轉到比秋毫之末更微小的生命:血液的流動、細胞的分裂……沒法知道這段沒有對白、沒有音樂的片段維持了多久,也不在乎有多久。我坐在那裡,體會如詩一般的表達,感受如詩一般的震撼--這就是生命的渺小。
所以難怪有人說很悶。劣評的數量比我想的多。我想都是因為太多人誤解了。這不是一套通俗的情節電影。帶着看劇情的心看《生命樹》,一定失望。帶着看演戲的心來看畢彼特(Brad Pitt)和辛潘(Sean Penn),也一定失望。帶着湊熱鬧的心來看,算罷,你還是回家吧。如果懷着一點稍為謙虛的心,讓畫面上影像的力量,稍為調整一下心態,我想,做觀眾的會有一點點覺悟。「生命樹」高舉的是生命,也就是現代人最輕忽的生命。
社會物質主義壟斷,自殺率高得令人擔心,恐怖主義如此賤看人的性命──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是否有必要反思一下生命的本質?我們是否都已經忘記了生命的本質?尤其在香港一個步伐這樣急促的社會,這樣唯利是圖的社會,人多少時候會停下來思考生命的大問,質疑自己生活的模式和態度?提出生命的問題,在這樣的社會,今時今日,就只會被人嘲笑。於是大家都不敢去想了,都不再去問了,都沒勇氣再來談論。用娛樂、用金錢,充塞心裡一切的虛空。
所以,有《生命樹》這樣的電影上映了,十分不習慣,十分不自在。十分悶。
生命裡有甚麼最重要的?是生命。原來,生命可以簡單得像呵別人癢、用水洗腳、在草地上滾來滾去,簡單而快樂。原來,生命可以單純,可以善良,愛世界,愛人。電影開首簡潔道出,人生有兩種活的方式,一是本性(nature),一是恩典(grace)。要怎樣活,就由自己選擇。
影評人都一致讚揚這套電影的配樂。我真高興,因為甚有同感。史麥塔納(Smetana)的音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滾滾湧動像河水,不能抵擋,一聽整個人都活了。巴哈(Bach)的D小調觸技及賦格曲和布拉姆斯(Brahms)的第四交響曲,貼切、深刻地描繪了畢彼特飾演的爸爸如何講求紀律、追求堅強。音樂簡明地點綴,畫龍點睛。
(http://cynicritics.files.wordpress.com/2011/06/the-tree-of-life-movie-photos1.jpg) |
《生命樹》真是一套挑戰觀眾的電影。我看了起首的十五分鐘,已經心想再過一會兒有多少觀眾會離場。如我所料,有人離場,卻出奇地少。要不觀眾都跟電影相當投契,要不都一併倒頭大睡了。畫面上有宏大的情境,一幕接一幕:宇宙的浩瀚、太陽的沸騰熾熱、瀑布的力量、火山的猛烈爆發……在觀眾沒有設防下不經意溜進來,然後一直一直逗留,長得令觀眾開始不自在,開始希奇不知道在發生甚麼事。畫面突又轉到比秋毫之末更微小的生命:血液的流動、細胞的分裂……沒法知道這段沒有對白、沒有音樂的片段維持了多久,也不在乎有多久。我坐在那裡,體會如詩一般的表達,感受如詩一般的震撼--這就是生命的渺小。
所以難怪有人說很悶。劣評的數量比我想的多。我想都是因為太多人誤解了。這不是一套通俗的情節電影。帶着看劇情的心看《生命樹》,一定失望。帶着看演戲的心來看畢彼特(Brad Pitt)和辛潘(Sean Penn),也一定失望。帶着湊熱鬧的心來看,算罷,你還是回家吧。如果懷着一點稍為謙虛的心,讓畫面上影像的力量,稍為調整一下心態,我想,做觀眾的會有一點點覺悟。「生命樹」高舉的是生命,也就是現代人最輕忽的生命。
社會物質主義壟斷,自殺率高得令人擔心,恐怖主義如此賤看人的性命──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是否有必要反思一下生命的本質?我們是否都已經忘記了生命的本質?尤其在香港一個步伐這樣急促的社會,這樣唯利是圖的社會,人多少時候會停下來思考生命的大問,質疑自己生活的模式和態度?提出生命的問題,在這樣的社會,今時今日,就只會被人嘲笑。於是大家都不敢去想了,都不再去問了,都沒勇氣再來談論。用娛樂、用金錢,充塞心裡一切的虛空。
所以,有《生命樹》這樣的電影上映了,十分不習慣,十分不自在。十分悶。
生命裡有甚麼最重要的?是生命。原來,生命可以簡單得像呵別人癢、用水洗腳、在草地上滾來滾去,簡單而快樂。原來,生命可以單純,可以善良,愛世界,愛人。電影開首簡潔道出,人生有兩種活的方式,一是本性(nature),一是恩典(grace)。要怎樣活,就由自己選擇。
影評人都一致讚揚這套電影的配樂。我真高興,因為甚有同感。史麥塔納(Smetana)的音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滾滾湧動像河水,不能抵擋,一聽整個人都活了。巴哈(Bach)的D小調觸技及賦格曲和布拉姆斯(Brahms)的第四交響曲,貼切、深刻地描繪了畢彼特飾演的爸爸如何講求紀律、追求堅強。音樂簡明地點綴,畫龍點睛。
《生命樹》這類題材的電影,近年越來越多。三個月前看的《愛有新世界》(In a Better World),由丹麥導演執導。丹麥曾發生漫畫侮辱穆斯林信仰事件,引起過一陣風波。丹麥導演拍的電影,談無條件的愛與寬恕,特別動人。這麼多有關愛和生命的電影,如雨後春荀大量湧現,是否表示現今社會有甚麼我們要更多留意?我們是否要更多的去愛?我們是否要更真誠的去活?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孤獨
我為甚麼會喜歡上這麼多孤獨的興趣--音樂、閱讀、跑步?我想是其來有自的。從小我就孤獨,小學大部分時間都沒甚麼朋友。回到家裡,即使有兄長還是一樣的孤獨。那時候,好像沒有怎樣體會過我的哥哥怎樣愛護我。我只覺得他自私,常常不理會我的感受。升上中學後,認識了一些同樣有兄弟姊妹的朋友,才發現兄弟姊妹的那份情誼可以那麼深。即使有些是平淡如白開水的,似乎也比我自己的兄弟姊妹關係好。也許,「一家唔知一家事」,人家有可能比我的還差。不過,似乎到底沒有甚麼證據,可以推翻我對自己和兄長關係的不良感覺。
有時候,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一些比我大但年齡相若的「哥哥」,我真的很羨慕,若果「他」就做我哥哥,那多好。就算是同齡的朋友,那些做哥哥的,我也羨慕,若果我就做「他」的弟弟,那多好。
初中的時候,哥哥往外國讀書,家裡就只剩我和爸媽。身旁沒有人,有甚麼心事要找人傾訴,找誰?不會是爸媽的,青少年有心事,有多少個會找爸媽情深款款的傾談。那麼,我找誰?我找音樂。最終愛上音樂,我想與這點實在是有關係的。
哥哥某年某日回來了,從此家裡又回復本來的人數。結果,我還是孤獨,我始終沒任何可能體會到所謂兄長的愛護與關心。我對着他,就只有憂心、嘆息,有時候更是埋怨。
幸好人大了,開始會跟父母說多一點比較深入的話,心裡就不致壓抑得那麼厲害。多認識了一些人,又多交了一些朋友,有了抒發和溝通的渠道,人就快樂了。太深入的心事,很少對人講,要不寫下來,要不拋諸腦後,做其他可以使身心舒曠一些的事,例如跑步、閱讀--都是一個人自己做的事,也許因為近廿年來,已經太習慣了。
為甚麼突然來挖自己的瘡疤?因為我又感到那麼的孤獨了。在家裡,我想,我是沒有真真正正的快樂的。無奈的是,沒有家人,我也不能真真正正地快樂。不過,始終,與朋友一起、旅行、離開香港、離開家、自己孤身闖蕩,是近乎真真正正的快樂,至少,比在家裡的快樂更加更加快樂。那種快樂來得更加真摰、更加無懼、更加完整。
有時候,機緣巧合下,接觸到一些比我大但年齡相若的「哥哥」,我真的很羨慕,若果「他」就做我哥哥,那多好。就算是同齡的朋友,那些做哥哥的,我也羨慕,若果我就做「他」的弟弟,那多好。
初中的時候,哥哥往外國讀書,家裡就只剩我和爸媽。身旁沒有人,有甚麼心事要找人傾訴,找誰?不會是爸媽的,青少年有心事,有多少個會找爸媽情深款款的傾談。那麼,我找誰?我找音樂。最終愛上音樂,我想與這點實在是有關係的。
哥哥某年某日回來了,從此家裡又回復本來的人數。結果,我還是孤獨,我始終沒任何可能體會到所謂兄長的愛護與關心。我對着他,就只有憂心、嘆息,有時候更是埋怨。
幸好人大了,開始會跟父母說多一點比較深入的話,心裡就不致壓抑得那麼厲害。多認識了一些人,又多交了一些朋友,有了抒發和溝通的渠道,人就快樂了。太深入的心事,很少對人講,要不寫下來,要不拋諸腦後,做其他可以使身心舒曠一些的事,例如跑步、閱讀--都是一個人自己做的事,也許因為近廿年來,已經太習慣了。
為甚麼突然來挖自己的瘡疤?因為我又感到那麼的孤獨了。在家裡,我想,我是沒有真真正正的快樂的。無奈的是,沒有家人,我也不能真真正正地快樂。不過,始終,與朋友一起、旅行、離開香港、離開家、自己孤身闖蕩,是近乎真真正正的快樂,至少,比在家裡的快樂更加更加快樂。那種快樂來得更加真摰、更加無懼、更加完整。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尷尬事
好尷尬,比在斜路上盛滿橙的膠袋破了,橙一個一個滾下坡,更加尷尬。
今天回了中大,在Coffee Corner吃午飯。有些心不在焉,一不小心把錢包裡所有硬幣都跌了出來,叮叮咚咚的灑了一地都是。港幣和台幣本來分兩格放的,現在都混作一團了。顧不得尷尬,我只顧彎腰一個一個的把硬幣撿起來。就在這時,我想起老婆婆在斜路上跌橙的經典場面,心裡預期一定有甚麼好心人會來幫我把那一地的錢幣撿起。但我一直撿,等食物的就只顧等食物,吃飯的就只顧吃飯,閒着的可能就看看我如何收拾殘局。我已顧不得身旁的人有甚麼眼光和神情了,就只顧把錢幣撿起。結果,好像只有一個人幫我撿回兩個飛得太遠的錢幣,其餘的,我都在十秒之內親手撿回了。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數數,我的錢包裡究竟有多少個錢幣,究竟跌出來的有多少個。原來,有二十一個。幸好旅行前把錢包裡收藏的英女皇硬幣拿了出來,不然今天要撿的錢幣可能有五十多個。
今天回了中大,在Coffee Corner吃午飯。有些心不在焉,一不小心把錢包裡所有硬幣都跌了出來,叮叮咚咚的灑了一地都是。港幣和台幣本來分兩格放的,現在都混作一團了。顧不得尷尬,我只顧彎腰一個一個的把硬幣撿起來。就在這時,我想起老婆婆在斜路上跌橙的經典場面,心裡預期一定有甚麼好心人會來幫我把那一地的錢幣撿起。但我一直撿,等食物的就只顧等食物,吃飯的就只顧吃飯,閒着的可能就看看我如何收拾殘局。我已顧不得身旁的人有甚麼眼光和神情了,就只顧把錢幣撿起。結果,好像只有一個人幫我撿回兩個飛得太遠的錢幣,其餘的,我都在十秒之內親手撿回了。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數數,我的錢包裡究竟有多少個錢幣,究竟跌出來的有多少個。原來,有二十一個。幸好旅行前把錢包裡收藏的英女皇硬幣拿了出來,不然今天要撿的錢幣可能有五十多個。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我是中國人
這是中國人的日子。
我記得中七時,演講有關中國人身份的題目,借用龍應台《百年思索》,談中國經過近百年的革命和內戰後,社會仍然如何腐敗,官吏仍然如何貪腐,國民仍然如何沒有自由表達的基本權利。不是楊利偉升上太空,不是奧運選手的輝煌金牌,不是大國堀起的經濟強勢--不是這些成就確認我中國人的身份。每每是無意中聽見的貧富懸殊問題,黑心食品製造,種種扭曲的價值,令我心痛。心痛,正正就因為我是中國人。
國民教育,不需要課程大綱。讓我全面地認識我國的過去和現在,就是最好的方法,使我感受到長江與黃河的洪流,如何在我血脈裡翻起千重浪。
我記得中七時,演講有關中國人身份的題目,借用龍應台《百年思索》,談中國經過近百年的革命和內戰後,社會仍然如何腐敗,官吏仍然如何貪腐,國民仍然如何沒有自由表達的基本權利。不是楊利偉升上太空,不是奧運選手的輝煌金牌,不是大國堀起的經濟強勢--不是這些成就確認我中國人的身份。每每是無意中聽見的貧富懸殊問題,黑心食品製造,種種扭曲的價值,令我心痛。心痛,正正就因為我是中國人。
國民教育,不需要課程大綱。讓我全面地認識我國的過去和現在,就是最好的方法,使我感受到長江與黃河的洪流,如何在我血脈裡翻起千重浪。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香港管弦樂團--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
為索取門票全費資助所寫的評論。
---------------------------------------
音樂廳坐滿八成多的觀眾,筆者想大多是為獨奏大提琴家嘉貝蒂(Sol Gabetta)慕名而來的。嘉貝蒂穿一襲碧藍色的晚裝長裙,甫進場鞠躬已經獲得熱烈的掌聲。果然,嘉貝蒂的琴藝與場刊上的簡介一樣耀眼。自從2004年與維也納愛樂首度合作以來,她就一直與歐美各大樂團演出,顯然非常受音樂界歡迎。這也難怪吧,擁有一流的琴技,引人注目的舞台魅力,很難不令觀眾愛上。演奏情感澎湃的樂段時,額前的頭髮在空中隨身體擺動飛揚,彷彿為音樂添加了更強的力量。
---------------------------------------
音樂廳坐滿八成多的觀眾,筆者想大多是為獨奏大提琴家嘉貝蒂(Sol Gabetta)慕名而來的。嘉貝蒂穿一襲碧藍色的晚裝長裙,甫進場鞠躬已經獲得熱烈的掌聲。果然,嘉貝蒂的琴藝與場刊上的簡介一樣耀眼。自從2004年與維也納愛樂首度合作以來,她就一直與歐美各大樂團演出,顯然非常受音樂界歡迎。這也難怪吧,擁有一流的琴技,引人注目的舞台魅力,很難不令觀眾愛上。演奏情感澎湃的樂段時,額前的頭髮在空中隨身體擺動飛揚,彷彿為音樂添加了更強的力量。
不過,不知道是筆者的位置音響不好,還是樂團與獨奏之間實在出現了失衡的問題,嘉貝蒂的琴聲很多時候被樂團蓋過。有時候即使聽得見琴聲,也嫌不夠突出,不夠清楚。於是,感情的傳遞大打折扣,激烈的第一樂章也嫌未夠激情。固然,在抒情緩慢的樂段,嘉貝蒂的造句很美,音色動人,但持續不久就被其他樂器的聲音淹沒,聽起來很不舒暢,令筆者有些失望。
雖然如此,嘉貝蒂最後加奏的一曲,卻叫筆者十分滿足。聽不清楚樂曲名稱和作曲家名字,但顯然是新派音樂。樂曲的節奏掌握得很好,表達起來很有意境和感受。嘉貝蒂甚至加上自己的歌聲,和自己拉奏的大提琴配合,令觀眾頓時眼前一亮。
港樂的表現令人十分滿意,尤其下半場蕭斯達高維契(Shostakovich)第十五交響曲第二樂章大提琴首席Richard Bamping的獨奏,扣人心弦,筆者認為甚至比上半場的嘉貝蒂演奏得更好。另外,銅管部的聲音明亮圓潤,音色甚佳;法國號演奏尤其優美。只是,安靜的樂段裡,銅管發音前總連帶一些雜音。這是由來已久的問題,如果能夠改善,一定更加出色。
演出場次:
2011年5月14日
《香港管弦樂團──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1年5月14日
《香港管弦樂團──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給教授
XX:
一直沒有寄合照給你,不是為了額外處理相片(我是從來不「執相」的),只是前陣子太忙,沒有時間。現將三張合照奉上。
那次你事忙,問我有沒有甚麼話跟你說。其實我沒有預備要跟你說甚麼的,但又竟然答你「可以寄相片時一併說吧。」那麼,就說說。
老實講,第一次在課程簡介上看到你的英文譯名,我是很泄氣和無奈的:哎呀,不是童教授!竟然是新老師,還要是來自大陸講普通話的男人!於是,上第一課那天,我早到了課室,預備心情忍受一個學期的普通話。誰知原來,你不是男人;原來,你會用廣東話跟我們打招呼。我很疑惑,於是繼續聽,仔細的聽你說話,倒不發覺有甚麼鄉音的痕跡,大概真是香港人來的。
也許因為你愛看棟篤笑,所以上課也像表演一樣。最難忘的,是你表演你的音域。我已經忘記了你可以唱多高,但記得你唱的時候相當自豪。也難怪的,不是很多人知道胸聲、頭聲、混合聲這些概念。
你是很認真教學的。你的講解,使我認識到原來專名號是死人專用的,原來四字成語是不宜常用的。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創意;發現,原來我也有創意,原來我也可以運用創意。
雖然對翻譯研究沒太大興趣,還是旁聽了你幾堂文化課。你還是那樣笑聲高亢,笑得滿臉通紅,無厘頭地挖苦學生。你說:「只有樂觀的人才可以改變社會。」引證了為何你的課堂充滿笑聲,為何你喜歡棟篤笑。我想,這句話也很深的啟發了我。
旁聽了幾堂就沒再來上課,因為功課漸多,再沒有時間。但我可以向你保證,我不是純粹為笑聲來上課的,在課上我看到了生活現象和翻譯的有趣互動,的確蠻有啟發性。這樣特意聲明,是因為你很願意學生從你的課堂學到些甚麼。現在告訴你,你的努力沒有白費。
不過,我不敢保證會一直記得你教的甚麼。人總是善忘的。但我想有一件事是不會忘記的,就是那個晚上,披薩炸雞之夜。會議室裡,我們促膝詳談,談出路,談未來,談人生,說了個多小時。雖然我說的話不多,一句起兩句止,但那個時間、空間,那種特別而親切的感覺,至今仍沒有忘懷。
零碎的片段,拼起來是我的一句道謝。也許以後再沒有甚麼機會相見,但至少逛書店的時候,多了一個我敬佩、欣賞的作者寫的書,可以翻翻,見一見面。唸封面的名字,香港的、女性的、親切的名字。
祝 生活愉快 :)
XXX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P.S. 第一張相因相機太慢,我們都笑完了才來拍照,所以表情怪怪的,純屬正常現象。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功課全部交妥。考試早已完結。學期正式結束。我好像從夢裡醒來一樣,矇矇矓矓的記不清那些日子是怎樣過去的──那些不可能的日子,到底是怎樣過去的?
這個學期,不太可能是屬於我的。我做了太多以前未做過的事。
我報讀了一個總共有三個present兩份功課還有final test的課程。第一堂看見course outline,立即想drop。只是找不到其他有興趣的科目,這課程又比較實用,唯有硬着頭皮走上。誰知遇到了好組員,能力極佳,每每花一、兩天就把匯報弄好,內容水準也高。結果在你幫幫我、我幫幫你的情況下,我們都捱了過去。
我被迫報讀了ELT。第一堂看見course outline,立即想drop。Course outline上的教學目標,和選科時看見的課程介紹,簡直是兩碼子的事,嚇了我一跳。而且,有五個匯報需要完成。於是我開始尋覓更好的ELT課,但原來,沒有更好的,只有不那麼壞的,所以我又硬着頭皮走上。第一次做impromtu speech,好緊張,我仍然未能忘記ielts oral的小挫敗,心想糟糕,我怎樣演說三分鐘呀?誰知我的演說,連我自己也十分滿意,分數也不差。於是我啲自信即刻返哂嚟,以後好幾次演講都有進步。題為“Adventure”的那次,演說「圖書館遊」,更是我認為自己演講過最好的一次。
我報讀了作曲。第一堂看見course outline,立即感覺要打退堂鼓。但這是我不想drop的科目,因為我修讀M&S音樂材料etc年半,就是為了作曲。可是我得知要自己尋找表演者時,心已經淡了一半。我哪裡認識這些人呢?不理了,仍是硬着頭皮走上去。尋人的事先擱下來,因為要應付繁重的作曲功課。我第一次作後調性(post-tonal)的音樂,第一次用不規則拍子(irregular meter)作曲,第一次在三個月內完成五首簡短但完整的作品,第一次在兩個月內完成兩首較具規模可以表演的室樂作品。
那次只剩七日就要交譜,我仍然未寫過一粒音。心知不妙,於是努力想,努力寫。結果第二天重看寫下的材料覺得無用,一手扔掉,重新再寫。連續六日不停不停的寫,最後一分鐘將譜交到辦公室,大汗淋漓,氣喘如牛──但總算成功遞交。
一個星期後,我第一次的reading session。Trio de TST來試奏作品。我心裡有一種很奇怪、很不自在的感覺,竟然要人家演奏自己這樣垃圾的作品,好像很不好意思。呀,竟然還要上台跟他們互動,我簡直好像得罪了他們要向他們道歉的樣子,害羞、緊張得不得了。我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座椅,我發現身體竟然那麼燙熱。有一位外籍聽眾表示很喜歡我的作品,我欣慰之餘,更覺得難為情。
三月,要開始找表演者了,惡夢又來襲了。我該從哪裡開始尋人呢?主修音樂的,我就只認識cch一個,就找他吧,心想假若他可以做中間人,為我尋覓其他樂器的同學仔,那該多好──也該是多麼不可能的事。所以,那時我沒有抱甚麼希望,只求有人可憐一下我這孤家寡人,就好。誰知我需要的人,他真的都為我找了來。我是很驚訝的,與我素未謀面的人竟然同意給我演奏!人齊了,於是我開始作曲。第一次在三日內完成一首作品。不是因為我神速、我快,是因為要趕時間完成樂譜讓他們練習。這實在是迫不得已的。我知道作品不完美,有不少進步空間,但有太多的限制,只有就範。
坐在音樂廳聽自己的作品演奏,除了難為情,還覺得神奇。一星期前這作品沒有任何一個音符存在,一個月前還在憂慮樂譜沒有人演奏──這一天,竟然那麼真實地,又虛幻地,那麼如幻似真地實現、發生。呼,終於奏完,我幾乎要昏了過去。
現在,我期待明天的音樂會。不可能寫好的譜,個多月前很不可能地遞交了。我的音樂,明天就變成可能的事,明天就會實現。明天,我仍然會帶着不好意思的心情,迎接自己的作品。
說到底,我也不知道是怎樣寫好了這首作品,正如我不知道那些不可能的經歷,是怎樣變成可能,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身邊認識的人都待我很好,也許是這個原因,不可能變成可能。
我更肯定,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不是我,是我的神--這好像是陳腔濫調,卻不是陳腔濫調;因為這是我衷心感受到的。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老師,你太不了解我了
FYP進度緩慢。學期過了三分之二,FYP完成了還不夠一半。於是老師多次寄來電郵,提醒我們時間有多緊絀。其實無需提醒,我也知道時間不多。問題是,我修讀的不只這一科,每科都有自己的功課,我可以突然全時間做FYP,進度突飛猛進嗎?
那天見老師。老師再次苦口婆心相勸,今次不在電郵裡,是面對面。道理說了很多,都非常精警,只是要實行根本不太可能。老師說有時做事要有些「策略」,哪樣重要就一心一意去做,其他事可以隨便完成作罷。老師勸我:「其他科更重要呢?還是FYP更重要呢?如果你副修得到A,主修FYP成績不好,別人看你的成績難道會看你的副修嗎?你是靠主修搵食的!」
難得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我對分數已經沒有以前一樣着緊;但到頭來,原來還是那麼現實,而且是出於老師的口。我明白,人是不能太理想主義的,人是要現實的;可是,理想與現實應要取得平衡,才不致於失去方向--理想沒有現實,現實沒有理想,都是不行的。所以,對我來說,FYP不是最要緊的,分數更加不是,因為有其他同樣要緊的事我要做,也許是作曲,也許是預備英文匯報,也許是拍畢業照,也許是看戲,也許是打blog。會有人說,功課忙碌還看戲是不知輕重。我也曾經這樣想過,責怪自己不智--其實我錯怪了自己。有些東西像吃飯一樣要緊,無論忙碌與否,還是需要的。如果我不看戲,我將不能更加有生命的力量面對沉重的工作;如果我不寫blog,我將不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緒,整理好自己才能繼續往前走;如果我只着重做FYP,我可能錯過做其他事情得到的意外收穫。
我不知道自己看得準確不準確,成熟不成熟。只是,聽老師相勸後,不太舒服,經過整理,大概知道自己想些甚麼,在此記下。如老師所說,他真的不太了解我--又或者,是太不了解我了。
那天見老師。老師再次苦口婆心相勸,今次不在電郵裡,是面對面。道理說了很多,都非常精警,只是要實行根本不太可能。老師說有時做事要有些「策略」,哪樣重要就一心一意去做,其他事可以隨便完成作罷。老師勸我:「其他科更重要呢?還是FYP更重要呢?如果你副修得到A,主修FYP成績不好,別人看你的成績難道會看你的副修嗎?你是靠主修搵食的!」
難得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我對分數已經沒有以前一樣着緊;但到頭來,原來還是那麼現實,而且是出於老師的口。我明白,人是不能太理想主義的,人是要現實的;可是,理想與現實應要取得平衡,才不致於失去方向--理想沒有現實,現實沒有理想,都是不行的。所以,對我來說,FYP不是最要緊的,分數更加不是,因為有其他同樣要緊的事我要做,也許是作曲,也許是預備英文匯報,也許是拍畢業照,也許是看戲,也許是打blog。會有人說,功課忙碌還看戲是不知輕重。我也曾經這樣想過,責怪自己不智--其實我錯怪了自己。有些東西像吃飯一樣要緊,無論忙碌與否,還是需要的。如果我不看戲,我將不能更加有生命的力量面對沉重的工作;如果我不寫blog,我將不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緒,整理好自己才能繼續往前走;如果我只着重做FYP,我可能錯過做其他事情得到的意外收穫。
我不知道自己看得準確不準確,成熟不成熟。只是,聽老師相勸後,不太舒服,經過整理,大概知道自己想些甚麼,在此記下。如老師所說,他真的不太了解我--又或者,是太不了解我了。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表演者的悲哀
表演者很偉大。台下,無論被多少憂慮纏擾,無論多麼的不信任自己,一上台,即裝扮成滿有自信的樣子,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觀眾笑,觀眾哭,觀眾拍掌,就是表演者最渴望的回報。表演完了,人們來祝謝,表演者高高興興地接過花束,與他們合照,熱熱鬧鬧的。晚了,離開表演的地方,纏擾的憂慮沒有解決,卻發現了自己更多的不足。表演者都是孤孤獨獨回家的。
這是表演者的悲哀,卻也是表演者真正偉大之處。是的,從來,最偉大的作品不都是悲劇嗎?
這是表演者的悲哀,卻也是表演者真正偉大之處。是的,從來,最偉大的作品不都是悲劇嗎?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皇上無話兒》觀後感
本學期因為要修讀「口語傳意技巧(II)」,所以提起演講,感受特別強烈。演講是表演。台上的表演者都是孤立的。無論甚麼問題出現,沒有人能前來幫忙的。所以演講是發現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刻。皇上口吃,還不是因為太不相任自己吧。
很奇怪的,我竟然發覺《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和《黑天鵝》(Black Swan)有些相似。都是敘述成長故事的電影。皇上擊倒自卑、高傲的舊我,重拾自信和友愛。Nina擊倒純潔、善良的舊我,迷失在慾望的邪惡中。歸根究底,兩者都不過希望成為更好的表演者罷。古有練功之人潛心苦練終臻至境,亦有練功之人不擇手段終至走火入魔。古如是,今如是。
回到正題。《皇上無話兒》口碑很好,很多人大讚好看。但為甚麼好看呢?則很少聽見人解說。是否因為是熱潮,參與其中,就說好看?是否像《花潮》一樣,「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看《皇上無話兒》,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
不能否認《皇上無話兒》拍得好,是上乘之作。選角一流。哥連.費夫(Colin Firth)由始至終一直緊握觀眾的心,只需一瞥、一動靜,已足牽動觀眾情緒。Helena Bonham Carter和Geoffrey Rush向來出色。故事背景和發展吸引。皇位的二次繼承,友情的崩塌與發展,自信來來回回游走於崩潰與重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一步一步把情節推到高峰。到皇上走那長長的走廊,往播音室發表抗戰宣言時,你完全感受到他有多緊張、焦慮,你亦同樣緊張、焦慮,為他的演講切切擔憂。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這方面實在成功。
只是,也許是雞蛋裡挑骨頭吧,很多好的電影都能做到這點,好的電影也實在是很多的。只是天時地利人和,演得出色的主演演員夠多,故事發展比其他提名電影複雜,連英女皇都大讚精彩,所以最終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吧。聽得太多「好好睇」、「不得不看」的言論,所以別怪我有這種期望與實現之間的落差。如果你看見戲中甚麼精彩之處,是我漏看了的,歡迎分享,讓我更能欣賞這電影。《皇上無話兒》是好電影,feel-good movie,看後會令你快樂,不像《黑天鵝》,看後焦慮得六神無首。
![]() |
(http://www.hollywoodtoday.net/wp-content/uploads/2011/02/firth.jpg) |
本學期因為要修讀「口語傳意技巧(II)」,所以提起演講,感受特別強烈。演講是表演。台上的表演者都是孤立的。無論甚麼問題出現,沒有人能前來幫忙的。所以演講是發現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刻。皇上口吃,還不是因為太不相任自己吧。
很奇怪的,我竟然發覺《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和《黑天鵝》(Black Swan)有些相似。都是敘述成長故事的電影。皇上擊倒自卑、高傲的舊我,重拾自信和友愛。Nina擊倒純潔、善良的舊我,迷失在慾望的邪惡中。歸根究底,兩者都不過希望成為更好的表演者罷。古有練功之人潛心苦練終臻至境,亦有練功之人不擇手段終至走火入魔。古如是,今如是。
回到正題。《皇上無話兒》口碑很好,很多人大讚好看。但為甚麼好看呢?則很少聽見人解說。是否因為是熱潮,參與其中,就說好看?是否像《花潮》一樣,「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看《皇上無話兒》,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
不能否認《皇上無話兒》拍得好,是上乘之作。選角一流。哥連.費夫(Colin Firth)由始至終一直緊握觀眾的心,只需一瞥、一動靜,已足牽動觀眾情緒。Helena Bonham Carter和Geoffrey Rush向來出色。故事背景和發展吸引。皇位的二次繼承,友情的崩塌與發展,自信來來回回游走於崩潰與重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一步一步把情節推到高峰。到皇上走那長長的走廊,往播音室發表抗戰宣言時,你完全感受到他有多緊張、焦慮,你亦同樣緊張、焦慮,為他的演講切切擔憂。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這方面實在成功。
只是,也許是雞蛋裡挑骨頭吧,很多好的電影都能做到這點,好的電影也實在是很多的。只是天時地利人和,演得出色的主演演員夠多,故事發展比其他提名電影複雜,連英女皇都大讚精彩,所以最終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吧。聽得太多「好好睇」、「不得不看」的言論,所以別怪我有這種期望與實現之間的落差。如果你看見戲中甚麼精彩之處,是我漏看了的,歡迎分享,讓我更能欣賞這電影。《皇上無話兒》是好電影,feel-good movie,看後會令你快樂,不像《黑天鵝》,看後焦慮得六神無首。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黑天鵝》後感
還沒有公開這個blog, 但看過電影後還是想寫一寫, 作為留念。
《黑天鵝》是一齣很陰沉的電影。幾乎全時間主角都生活在黑夜或密室裡, 不見天日。這種色調, 特別令人感到憂鬱。
結局我認為是開放式的, 因為我分不清楚那是真實或是幻像。主角Nina Seyers展露黑暗面的一刻開始, 畫面就不斷穿插於真實與幻像之間, 到尾聲時我是完全不能分辨孰真孰假了。
Natalie Portman演技一流, 演活了角色。很敬佩她為這電影花了一年時間練習芭蕾舞。純真與黑暗雙面性格的反差, 表達得很好。跳黑天鵝時的凶狠眼神, 早已在預告片中震懾了我, 一路看劇情發展固然覺得更加可怕。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沒理由不是頒給Natalie Portman了。
但這電影不可能獲頒最佳電影或最佳導演獎。雖然導演的表達手法很引人入勝, 整齣電影甚為吸引, 但大熱電影《皇上無話兒》似乎更加卓越, 又或者是更加動人吧----人都喜歡被人感動的。《黑天鵝》未免顯得太冷酷了, 看後雖然會覺得震撼, 或者震驚, 或者恐懼, 但我的心始終沒有溶化, 也沒有熱淚盈眶的快感。不過話說回來, 《黑天鵝》始終是一套好電影。
《黑天鵝》是一齣很陰沉的電影。幾乎全時間主角都生活在黑夜或密室裡, 不見天日。這種色調, 特別令人感到憂鬱。
結局我認為是開放式的, 因為我分不清楚那是真實或是幻像。主角Nina Seyers展露黑暗面的一刻開始, 畫面就不斷穿插於真實與幻像之間, 到尾聲時我是完全不能分辨孰真孰假了。
Natalie Portman演技一流, 演活了角色。很敬佩她為這電影花了一年時間練習芭蕾舞。純真與黑暗雙面性格的反差, 表達得很好。跳黑天鵝時的凶狠眼神, 早已在預告片中震懾了我, 一路看劇情發展固然覺得更加可怕。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沒理由不是頒給Natalie Portman了。
但這電影不可能獲頒最佳電影或最佳導演獎。雖然導演的表達手法很引人入勝, 整齣電影甚為吸引, 但大熱電影《皇上無話兒》似乎更加卓越, 又或者是更加動人吧----人都喜歡被人感動的。《黑天鵝》未免顯得太冷酷了, 看後雖然會覺得震撼, 或者震驚, 或者恐懼, 但我的心始終沒有溶化, 也沒有熱淚盈眶的快感。不過話說回來, 《黑天鵝》始終是一套好電影。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