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晚道
如果任由日子過去,難免枉過。再次燃起以文字整理生活的欲望,因為教授說他會盡量抽時間寫日記,文字整理過後才能理解思緒。我很認同,但似乎很久也沒有認真整理過想法了。的確,想法有很多,而且在迫人的生活裡,糾纏亂成一團。常常深思到進入一種鬱悶中,腦裡卻是一川茫然。是時候寫點字了。難得我也想練練文筆,難得又有點時間和興致。十二點了。十二點的底線,早已放棄了,也是不得不放棄。習慣了夜睡就很難再早睡。深夜那麼安靜,那麼凝重,全然是思考的美好環境,有一種氣氛,會令人變得深情。深夜談心事一定很有意思。其實我一直都想,只差沒有伴吧。雙眼倦了,呵欠打了,擦眼睛了,這一切都習慣了,還不想睡,但還是睡吧,既然純粹單向傾情,不是友伴談心,提早一點完結這段獨白沒有損失。字夠多了,甚至太多,思想已伸展,感覺良好。早抖。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固執
我知道,三星期沒寫了。仍決心一星期寫一次,這沒變過,只是有時候未必做到。最近在忙創作的事,沒人工,未必有機會發表,純為興趣,忙一團轉後都不知有沒有意義,但仍堅持要做。這是喜歡創作的人的固執。
另有一種固執,是守衛價值觀和思想的固執。我突然想起,好像早早寫過國民教育的事,翻看下,發現去年六四寫過一篇blog,借六四情懷反對國民教育。用光榮面故意遮掩陰暗面,這種落伍的推銷手法,很難相信二十一世紀這個年代還有人以為行得通。我去年沒想過推行國民教育這個時候會有十幾萬人集會抗議。很感動。身份認同從來在於由心而發的真摰情感,無須刻意培養或按年評估。寫那個課程大綱、愛國教材的那些人,腦袋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推出的東西徹底backfire,完全是笨蛋所為。
另有一種固執,是守衛價值觀和思想的固執。我突然想起,好像早早寫過國民教育的事,翻看下,發現去年六四寫過一篇blog,借六四情懷反對國民教育。用光榮面故意遮掩陰暗面,這種落伍的推銷手法,很難相信二十一世紀這個年代還有人以為行得通。我去年沒想過推行國民教育這個時候會有十幾萬人集會抗議。很感動。身份認同從來在於由心而發的真摰情感,無須刻意培養或按年評估。寫那個課程大綱、愛國教材的那些人,腦袋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推出的東西徹底backfire,完全是笨蛋所為。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沒想過
最近愁緒好像沒那麼多了,不知道為甚麼。回想起來,似乎自從看《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那晚後,人輕鬆了。其實兩件事完全難以扯上關係,但竟然又會將兩件事連在一起。
沒想過《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的片段至今仍然難忘。劇情不特別出色,麗花皇宮四位金花戲份過少,令我沒有太喜歡這套劇。我難以忘懷的,卻是張敬軒。看《秋天》原意就是想捧捧他場,這是第一次掏腰包看本地歌手的現場演出。看劇後,連他的新專輯也買了,也是第一次掏腰包買本地歌手的唱片。那天晚上起,每天都聽他的歌,不聽總好像有甚麼失落。
難以想像,過了廿歲的我竟然到今天有了「偶像」。以往小學中學寫紀念冊,問最喜愛甚麼男女歌手或偶像,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如果真要回答就只好寫巴伐洛堤之類的古典歌唱家,沒人懂,乾脆答沒有。如今假如要寫紀念冊,我可以寫張敬軒。「偶像」這稱呼我是有點抗拒的,畢竟感覺沒小粉絲那樣狂熱,追星、進歌迷會甚麼的,但比起我敬仰的陳奕迅、杜麗莎等等,似乎感覺又熱烈一些。可能因為他的性格,又或者他比較年輕吧。
張敬軒出道時唱功早已穩打穩紮,近年更見進步,而且聲線也越見成熟。他的作品都很值得聽。我認為,除殿堂級歌手(例如譚詠麟)以外,香港最出色的男歌手該是陳奕迅和張敬軒了。側田也很棒,但近年沒在香港發展,姑且不算。
沒想過為張敬軒寫一篇文章,更沒想過出來工作後竟突然變回青春期的少年,迷上了流行歌手。要不返老還童,要不我的青春遲了幾年才正式萌芽。真沒想過。
沒想過《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的片段至今仍然難忘。劇情不特別出色,麗花皇宮四位金花戲份過少,令我沒有太喜歡這套劇。我難以忘懷的,卻是張敬軒。看《秋天》原意就是想捧捧他場,這是第一次掏腰包看本地歌手的現場演出。看劇後,連他的新專輯也買了,也是第一次掏腰包買本地歌手的唱片。那天晚上起,每天都聽他的歌,不聽總好像有甚麼失落。
難以想像,過了廿歲的我竟然到今天有了「偶像」。以往小學中學寫紀念冊,問最喜愛甚麼男女歌手或偶像,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如果真要回答就只好寫巴伐洛堤之類的古典歌唱家,沒人懂,乾脆答沒有。如今假如要寫紀念冊,我可以寫張敬軒。「偶像」這稱呼我是有點抗拒的,畢竟感覺沒小粉絲那樣狂熱,追星、進歌迷會甚麼的,但比起我敬仰的陳奕迅、杜麗莎等等,似乎感覺又熱烈一些。可能因為他的性格,又或者他比較年輕吧。
張敬軒出道時唱功早已穩打穩紮,近年更見進步,而且聲線也越見成熟。他的作品都很值得聽。我認為,除殿堂級歌手(例如譚詠麟)以外,香港最出色的男歌手該是陳奕迅和張敬軒了。側田也很棒,但近年沒在香港發展,姑且不算。
沒想過為張敬軒寫一篇文章,更沒想過出來工作後竟突然變回青春期的少年,迷上了流行歌手。要不返老還童,要不我的青春遲了幾年才正式萌芽。真沒想過。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讀詩
最近喜歡了讀詩。我生活在一個喧鬧的、充斥各類聲音的城市裡,四周的人說話很多,但極多是不着邊際、沒有意義的噪音。也許因為這樣,開始讀詩。一句起兩句止,精闢的、言簡意賅的,蘊藏無限色彩和思想空間,在混濁的城市裡帶來淨化的感覺,當然也省時間閱讀。少時盡量避免讀詩,因為覺得太深不能明白。現在讀徐志摩的、北島的,仍然覺得深,但還是讀下去。就好像際遇和人生,深得難以明白,還是堅持走下去。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看書
上班的自由時間,本應比讀書時更少,但一年來看了比讀書時更多的書。都是在巴士、地鐵、電梯上看的,每天一點一點地看。《大江大海》、《圍城》、Oscar Wilde文選、Eat Pray Love、《挪威的森林》、《那一塊錢》、徐志摩文選、The Rest is Noise、《小王子》,可能還有讀完忘記了的,全部是一年來的閱讀成果。在擁擠連半吋空間都缺乏的地鐵車廂裡,要喘一口氣,只有投入有人性的文字世界才行。冷冰冰的鐵箱子、冷冰冰的風、冷冰冰的人的面容、刺耳不帶感情的金屬磨擦聲--在這樣的車廂裡,只有文字能讓我觸碰人性。這是上班路上最大的快樂。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想太多
in keeping with my promise of writing at least once a week
一定是我想得太多,聯想太豐富;否則哪來這麼多的憂愁?上班快一年了,人瘦了,疲倦了,時間少了,更暴躁了,更孤立了,更鬱悶了。這樣的工作有真正的意義嗎?損害well-being的工作是正常現象嗎?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選擇有偏差,所以變成現在這樣。由一件小事開始,聯想到更大的事,再聯想至人生那樣的規模。何以聯想這樣豐富?為何想這麼多?
但是如果不去想,不回顧一年來的轉變,瘦了疲倦了時間少了更暴躁更孤立更鬱悶了通通不想,又是否會好過一點呢?很明顯我又想太多了吧?
一定是我想得太多,聯想太豐富;否則哪來這麼多的憂愁?上班快一年了,人瘦了,疲倦了,時間少了,更暴躁了,更孤立了,更鬱悶了。這樣的工作有真正的意義嗎?損害well-being的工作是正常現象嗎?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選擇有偏差,所以變成現在這樣。由一件小事開始,聯想到更大的事,再聯想至人生那樣的規模。何以聯想這樣豐富?為何想這麼多?
但是如果不去想,不回顧一年來的轉變,瘦了疲倦了時間少了更暴躁更孤立更鬱悶了通通不想,又是否會好過一點呢?很明顯我又想太多了吧?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
![]() |
(Source: http://photo.lejdd.fr/media/images/culture/cinema/poulet-aux-prunes/6288141-1-fre-FR/Poulet-aux-prunes_pics_390.jpg) |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Poulet aux prunes),根據伊朗裔法國漫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改編,談音樂與人生。故事在伊朗發生。自從小提琴家Nasser-Ali的妻子一怒之下摔破了他的小提琴,他就四出尋找,希望可以尋獲聲響跟舊琴一樣豐美的小提琴。沒法找到,他絕望了,決定要死,躺在床上任由死亡臨到。他待死的八天內,憶起了很多事。我們也閱讀了他的一生。
主調是陰沉的,但常有令人不能忍住不笑的橋段,而且極度浮誇,有點像《天使愛美麗》。當然,由於是法國電影,笑話是法式的,與港式笑話迴異。敘述故事手法是時空大兜亂,現在、過去、未來的片段在沒有預期下穿穿插插,有時有點兒亂,但劇末高潮有順時序的回顧敘述,稍為整理、總結,更是昇華,為已敘述的片段注入更深的感動。
人生是嘆息。音樂承載嘆息--這是電影裡想表達的其中一個信息,對愛音樂的我來說,很容易產生共鳴,所以我難免會有少許偏幫這部電影。唯一想不通的是,到底為何劇名叫Poulet aux prunes,英譯Chicken with Plums,中譯梅子雞。梅子雞是主角Nasser-Ali最愛的菜式,但與電影主題有甚麼關係?看過幾篇劇評,也沒答案。如果有人想通了,請告訴我。
雖然電影有時有混亂與迷失方向的地方,但表達手法另類、創新。總的來說,如果想嘗一嘗法式幽默,或者看一套別有性格的電影,我覺得《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還是值得看的。
雖然電影有時有混亂與迷失方向的地方,但表達手法另類、創新。總的來說,如果想嘗一嘗法式幽默,或者看一套別有性格的電影,我覺得《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還是值得看的。
註:《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全港只有兩間戲院上映(IFC、電影中心),但今天下午電影中心我看的那場全場滿座,意料之外!
後記:電影中心裝修後美侖美奐,座位很舒適,空間寬敞。最厲害的是戲院內竟然有玻璃窗,放映電影時才拉幕關閉,未開始前有陽光透進戲院裡,很寫意!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獨自
人越大,明白自己的人越少。一同成長的人漸漸在不同行業工作,有不同社交圈子,以往生活範圍高度重疊,像兩個橢圓形相疊,長大了漸漸脫勾,挪移,分開。有些傷痕、悲哀,只能悶在自己心裡,獨自流淚,獨自撫傷,幸運的話,自我痊癒。這是長大與生活的無奈,我不怪誰,但我要學懂適應、接受。無奈接受也好,忍着淚接受也好,覺悟了接受也好,總之是接受吧。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又過一個周末
都不知道寫甚麼才好。周末過得這麼快,好像沒有休息過又要辛勤工作了。從打工第一日起我就想歸園田居,耕作維生。每天耙地、種菜、澆灌,收成食物,肚腹直接得益。又可以天天運動,呼吸新鮮空氣,日落就回屋吃飯、休息、睡覺。打工,付出也不知收入成不成正比,不合比例也沒法子,還是要做。
沒有額外紅日的月份就往往會有這種似乎落魄的思想。不過,六月了,風季又到了,憧憬與希望隱約又多了。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這天
這是極沉重的一天。
在內地網搜尋「五月三十五日」,搜尋結果被過濾。搜尋「六四」,搜尋結果被過濾。搜尋「平反六四」,網站連進入都不能。
這是很多人不能觸碰的傷口,連疤都未有結的傷口。
算遲了,今年的這天第一次聽《血染的風采》、《自由花》、《媽媽我沒有做錯》。那些歌詞、那些聲音、那些圖片與影像,無法忘記。人越大,感受越深。
每年,以點點燭光,默默地,竭力要照亮這片土地。靜靜地回憶着、祝福着、盼望着。
在內地網搜尋「五月三十五日」,搜尋結果被過濾。搜尋「六四」,搜尋結果被過濾。搜尋「平反六四」,網站連進入都不能。
這是很多人不能觸碰的傷口,連疤都未有結的傷口。
算遲了,今年的這天第一次聽《血染的風采》、《自由花》、《媽媽我沒有做錯》。那些歌詞、那些聲音、那些圖片與影像,無法忘記。人越大,感受越深。
每年,以點點燭光,默默地,竭力要照亮這片土地。靜靜地回憶着、祝福着、盼望着。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肚臍有甚麼功用?
說好了重新認真寫blog, 每周總要最少寫一次吧!
今早聽見一條問題:「肚臍有甚麼功用?」我自己想,肚臍在出生後真的沒有任何功用。出生前臍帶連接嬰兒和母親,是提供養分與清理廢物的唯一通道,但那不算肚臍吧?肚臍是出生後剪掉臍帶剩下在肚子上的小疤痕,是出生後才成形的,而且立刻失去實際功用。
肚臍的存在意義卻不在於有用或沒用,而在於為寶寶與母親的昔日關係刻下印記,好像在身上寫下歷史,在肚子上大方地見證那段十個月的緊密關係。
這大概像城市裡的古舊建築吧,已經殘舊過時,沒甚麼當下的功用了,但在在代表着過去的生活點滴。香港有權勢的人對古舊建築很反感,認為該拆,騰出土地供當下需用(多數是建豪宅)。他們會問,古舊的建築物保留下來有甚麼用?其實像肚臍一樣,不是有用沒有用,是過去的見證,一份情,一份回憶。
人是由回憶與過去構成。人住的城市,都應該是這樣的。肚臍的道理,就在身上,怎可能不懂?
今早聽見一條問題:「肚臍有甚麼功用?」我自己想,肚臍在出生後真的沒有任何功用。出生前臍帶連接嬰兒和母親,是提供養分與清理廢物的唯一通道,但那不算肚臍吧?肚臍是出生後剪掉臍帶剩下在肚子上的小疤痕,是出生後才成形的,而且立刻失去實際功用。
肚臍的存在意義卻不在於有用或沒用,而在於為寶寶與母親的昔日關係刻下印記,好像在身上寫下歷史,在肚子上大方地見證那段十個月的緊密關係。
這大概像城市裡的古舊建築吧,已經殘舊過時,沒甚麼當下的功用了,但在在代表着過去的生活點滴。香港有權勢的人對古舊建築很反感,認為該拆,騰出土地供當下需用(多數是建豪宅)。他們會問,古舊的建築物保留下來有甚麼用?其實像肚臍一樣,不是有用沒有用,是過去的見證,一份情,一份回憶。
人是由回憶與過去構成。人住的城市,都應該是這樣的。肚臍的道理,就在身上,怎可能不懂?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Blog
我的第一個blog是肉麻、稚嫩的。第二個blog是精緻、細膩的。第三個blog,即這個,是久延殘喘的。
所謂久延殘喘,就是有一篇沒一篇,一年才寫下四、五篇。這固然因為成立第三個blog時,寫blog的風潮已過,但實在也因為這一年來,我對生命似乎沒以前那種熱情和坦誠了。昨晚翻看第一、第二個blog,發現不乏寫得很不錯的文字,記載着誠摯、深刻的情感。特別是第二個blog,寫在讀翻譯時,明顯有下文字雕琢的工夫,用心寫成。翻看這些舊文章,就像翻看舊相片一樣,會有一種甜蜜的回憶的感覺,淡淡的。
是甚麼時候漸漸失去用文字記下感受的慾望呢?不清楚。只是昨晚翻看舊blog,令我不得不重新認真去想要不要認真寫blog。幾年前的事情與感覺,有文字記錄,今天翻看仍躍然於紙。這一年經歷的重大轉變、複雜的感受,竟然濛濛的看不清,像深冬下雨時,從暖烘烘的室內往窗外望一樣。
我覺得我需要寫blog了。不是為like,不是為其他甚麼(因為這是一篇深度文啊!),只為好好整理生活,整理過去,給未來的自己一個有責任的交代。
翻看舊blog時,我也發現有幾位朋友一直持之以恆地讀我的文章,留言回應。原來有些人從那麼久以前已經一直伴着我,鼓勵我,我很受鼓舞。感謝他們!
所謂久延殘喘,就是有一篇沒一篇,一年才寫下四、五篇。這固然因為成立第三個blog時,寫blog的風潮已過,但實在也因為這一年來,我對生命似乎沒以前那種熱情和坦誠了。昨晚翻看第一、第二個blog,發現不乏寫得很不錯的文字,記載着誠摯、深刻的情感。特別是第二個blog,寫在讀翻譯時,明顯有下文字雕琢的工夫,用心寫成。翻看這些舊文章,就像翻看舊相片一樣,會有一種甜蜜的回憶的感覺,淡淡的。
是甚麼時候漸漸失去用文字記下感受的慾望呢?不清楚。只是昨晚翻看舊blog,令我不得不重新認真去想要不要認真寫blog。幾年前的事情與感覺,有文字記錄,今天翻看仍躍然於紙。這一年經歷的重大轉變、複雜的感受,竟然濛濛的看不清,像深冬下雨時,從暖烘烘的室內往窗外望一樣。
我覺得我需要寫blog了。不是為like,不是為其他甚麼(因為這是一篇深度文啊!),只為好好整理生活,整理過去,給未來的自己一個有責任的交代。
翻看舊blog時,我也發現有幾位朋友一直持之以恆地讀我的文章,留言回應。原來有些人從那麼久以前已經一直伴着我,鼓勵我,我很受鼓舞。感謝他們!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記憂鬱
其實是不想寫的,但都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了,用不着避諱。
我還記得四月的一個晚上,凌晨一時在漆黑的角落暗自飲泣。一面有很多很多的思想,一面淚水把手臂完全滴濕。眉頭皺得太厲害了,雙眼無法打開,一直緊閉得有點痛。我都不知道多久沒那樣痛痛快快的哭了。
然後那憂鬱持續了一星期。無論工作、與人說話、看電視,一留神發現原來思想已經游走開去,在想着別的事。我花了極大的力氣不讓人發現自己的異樣。
本來想解釋一下憂鬱何來,花了一小時,已寫了幾段,但重看發現表達很混亂。也許當時想法實在太混亂,到現在我還沒能好好梳理,沒法井井有條的寫出來。所以,乾脆都刪了。以後想得清楚一點再寫吧。第一次寫半途而廢的日記啊。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3D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改這樣的戲名,要不是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我是一定不會看的。叫「奇幻歷險」的,總是追追逐逐、搞爛笑話。3D,上次看《阿凡達》後已經敬而遠之,因為頭痛了一整日。但名字普通的這齣電影竟然有11項奧斯卡提名,更為導演Martin Scorsese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我不禁起了興趣,不得不看看。
不看,原來,真是極大的損失。
首先,電影評級I級。我多久沒看過I級的電影了?太難得了,一家大細、扶老攜幼都可以看。而且,太易看了,一點也沒有裝作高深,像兒童故事那樣率真。畫面色彩繽紛,採用3D技術,很容易討觀眾的歡心。
一切天真瀾漫的表面之下,是值得玩味的深度。寫這戲的觀後感要特別小心,絲毫不能透露劇情,因為故事發展有點出人意表,導演把玩懸疑,引導觀眾至最初不能預料的主題,這本身已是一場奇幻歷險。歷史的介入,為此戲注入關鍵的深度。伏筆處處,呼應連連,每一刻總有故事發生,且常常是幾段故事一同發生,毫無冷場。只有心思慎密、技巧成熟的導演,才能將這樣複雜的整體處理得井然分明,同時讓觀眾意識到其複雜性。
這都是預告片不能看到的。《雨果》的預告片,可說極好,也可說極差。極差在於,預告片完全不能反映電影的真正內容和主題,看上去像一般追追逐逐、搞爛笑話的「奇幻歷險」電影。極好在於,正正有極大的反差,電影中的峰迴路轉讓你有真正歷險的感覺。
此戲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接、最佳音響混音5項技術獎。畫面充滿色彩,十分漂亮。戲首經過一個個齒輪,突然轉成鳥瞰巴黎的景色,非常震撼,這亦是整齣戲最3D的時刻。其他畫面,我認為3D並不顯眼,甚至3D與否也無關重要。最重要的,統統都在故事裡了。
如果你愛做夢,你不可能不愛上《雨果》。
![]() |
(http://www.thefilmpilgrim.com/wp-content/uploads/2011/11/Hugo-Film-Review.jpg) |
改這樣的戲名,要不是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我是一定不會看的。叫「奇幻歷險」的,總是追追逐逐、搞爛笑話。3D,上次看《阿凡達》後已經敬而遠之,因為頭痛了一整日。但名字普通的這齣電影竟然有11項奧斯卡提名,更為導演Martin Scorsese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我不禁起了興趣,不得不看看。
不看,原來,真是極大的損失。
首先,電影評級I級。我多久沒看過I級的電影了?太難得了,一家大細、扶老攜幼都可以看。而且,太易看了,一點也沒有裝作高深,像兒童故事那樣率真。畫面色彩繽紛,採用3D技術,很容易討觀眾的歡心。
一切天真瀾漫的表面之下,是值得玩味的深度。寫這戲的觀後感要特別小心,絲毫不能透露劇情,因為故事發展有點出人意表,導演把玩懸疑,引導觀眾至最初不能預料的主題,這本身已是一場奇幻歷險。歷史的介入,為此戲注入關鍵的深度。伏筆處處,呼應連連,每一刻總有故事發生,且常常是幾段故事一同發生,毫無冷場。只有心思慎密、技巧成熟的導演,才能將這樣複雜的整體處理得井然分明,同時讓觀眾意識到其複雜性。
這都是預告片不能看到的。《雨果》的預告片,可說極好,也可說極差。極差在於,預告片完全不能反映電影的真正內容和主題,看上去像一般追追逐逐、搞爛笑話的「奇幻歷險」電影。極好在於,正正有極大的反差,電影中的峰迴路轉讓你有真正歷險的感覺。
此戲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接、最佳音響混音5項技術獎。畫面充滿色彩,十分漂亮。戲首經過一個個齒輪,突然轉成鳥瞰巴黎的景色,非常震撼,這亦是整齣戲最3D的時刻。其他畫面,我認為3D並不顯眼,甚至3D與否也無關重要。最重要的,統統都在故事裡了。
如果你愛做夢,你不可能不愛上《雨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