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沒想過

最近愁緒好像沒那麼多了,不知道為甚麼。回想起來,似乎自從看《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那晚後,人輕鬆了。其實兩件事完全難以扯上關係,但竟然又會將兩件事連在一起。

沒想過《我和秋天有個約會》的片段至今仍然難忘。劇情不特別出色,麗花皇宮四位金花戲份過少,令我沒有太喜歡這套劇。我難以忘懷的,卻是張敬軒。看《秋天》原意就是想捧捧他場,這是第一次掏腰包看本地歌手的現場演出。看劇後,連他的新專輯也買了,也是第一次掏腰包買本地歌手的唱片。那天晚上起,每天都聽他的歌,不聽總好像有甚麼失落。

難以想像,過了廿歲的我竟然到今天有了「偶像」。以往小學中學寫紀念冊,問最喜愛甚麼男女歌手或偶像,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如果真要回答就只好寫巴伐洛堤之類的古典歌唱家,沒人懂,乾脆答沒有。如今假如要寫紀念冊,我可以寫張敬軒。「偶像」這稱呼我是有點抗拒的,畢竟感覺沒小粉絲那樣狂熱,追星、進歌迷會甚麼的,但比起我敬仰的陳奕迅、杜麗莎等等,似乎感覺又熱烈一些。可能因為他的性格,又或者他比較年輕吧。

張敬軒出道時唱功早已穩打穩紮,近年更見進步,而且聲線也越見成熟。他的作品都很值得聽。我認為,除殿堂級歌手(例如譚詠麟)以外,香港最出色的男歌手該是陳奕迅和張敬軒了。側田也很棒,但近年沒在香港發展,姑且不算。

沒想過為張敬軒寫一篇文章,更沒想過出來工作後竟突然變回青春期的少年,迷上了流行歌手。要不返老還童,要不我的青春遲了幾年才正式萌芽。真沒想過。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讀詩

最近喜歡了讀詩。我生活在一個喧鬧的、充斥各類聲音的城市裡,四周的人說話很多,但極多是不着邊際、沒有意義的噪音。也許因為這樣,開始讀詩。一句起兩句止,精闢的、言簡意賅的,蘊藏無限色彩和思想空間,在混濁的城市裡帶來淨化的感覺,當然也省時間閱讀。少時盡量避免讀詩,因為覺得太深不能明白。現在讀徐志摩的、北島的,仍然覺得深,但還是讀下去。就好像際遇和人生,深得難以明白,還是堅持走下去。